“心中有党、心中有民、心中有责、心中有戒”,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起谷文昌,称赞他“在老百姓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”,是“四有”干部的典范,“县委书记的好榜样”。
1944年,谷文昌加入中国共产党,1950年随部队南下至福建。在东山县工作14年,任过10年县委书记。他许下“不治服风沙,就让风沙把我埋掉”的誓言,率领东山人民苦战十几载。东山岛上3万多亩荒沙滩基本完成绿化,194公里的海岸线筑起了“绿色长城”,让海岛换了天地。除了工作上的成绩,他公私分明、清廉俭朴的家风,永远留在了百姓心中。
“要为人民做好事,为人民奋斗一辈子”
三女儿谷哲芬说:“父亲很少说教,也没留下什么家书、家训,他的教育是身体力行展现的。”
解放初期东山县风沙肆虐,气候恶劣,谷文昌全身心扑在了带领干部群众治理风沙上。在子女的记忆中,小时候一周见不到父亲几次。谷哲芬说:“早上起床时他已经出门了,晚上睡觉时还没回来,有时一连好几天都在乡下。”
谷文昌留下的工作笔记上写有这样两句话:“不带私心搞革命,一心一意为人民。”给谷文昌当过两年警卫员的潘进福回忆:谷书记起早摸黑,废寝忘食,下乡时和群众同吃、同住、同劳动,“地是泥巴地,铺上稻草,就是一张床”,吃饭是那种厚叶菜,往锅里一煮。原本就有胃病、肺病的谷文昌,得了水肿病,痛得在床上打滚。他看不下去,溜回县委秘书室开证明,买回一斤饼干。一向好脾气的谷文昌发火了:“赶快退回去!群众在挨饿,我怎么吃得下?”
“有时父亲好不容易在家,仍然不时有群众找上门来反映困难,父亲总是热情接待,还经常留困难群众吃饭。”小儿子谷豫东回忆。那时粮食实行定量供应,谷家也没有多余的口粮,留群众吃饭,家人就得从自己的嘴里省出口粮。有时孩子们吃不饱,看着别人吃饭都会流口水。谷文昌经常教育子女:“要看看老百姓穿的是什么,吃的是什么,不能一饱忘百饥啊!”
调到省城,谷文昌只带两个旧木箱和两瓮咸菜,家里也只是添置了几把藤椅。别人奇怪:怎么不买木制的?“我当林业厅副厅长,家里一下多了好几件木家具,我怕别人说是揩公家油,以后别人还不都得跟着学?”
怕?!这个走到哪里就造福到哪里的党员干部,不怕艰苦、不怕风沙,却独独“怕脱离群众”“怕给公家浪费”;不怕委屈、不怕磨难,偏偏怕党的事业干不好、党的形象受损。
“一个人活着要有伟大理想,要为人民做好事,为人民奋斗一辈子。”受谷文昌影响,他的子女从来都把自己看作千千万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,为民奉献,吃苦耐劳,生活简朴,真诚待人。
“组织上调的是我,不是我女儿”
谷文昌对待家人一贯严格,甚至显得有些“不近人情”。谈到父亲严格要求子女的故事,谷豫东顺口就能说出一大堆:二姐读小学时,有一次看电影回家,父亲马上问:“谁给你买的票?”二姐说:“我没钱,收票的老伯伯知道我是你的女儿,就放我进去了。”父亲生气了,立即拿出1角钱让二姐回去补票。当时还年幼的三姐骑着父亲的自行车上街,被向来疼爱她的父亲打了一巴掌,在父亲眼里,这是公家的车,不能公私不分……
1963年,大女儿谷哲慧高中毕业进了县财政科当临时工。“人很老实,说话轻言细语,穿着打补丁的裤子,能吃苦,下乡睡地铺,没有一丁点儿千金小姐的脾气。”谈起昔日的同事谷哲慧,东山县铜陵镇的老人陈炳文仍然印象深刻:“几个月后才知道她是县委书记的女儿,我们都以为她在临时工岗位只是锻炼锻炼,很快就会转正、提干,没想到从临时工转为正式工,她用了15年。”
1964年,谷文昌调到福州任林业厅副厅长,有关部门提出要将谷哲慧转为正式工,随谷文昌一起去省城。谷文昌坚决不同意,他说:“组织上调的是我,不是我女儿。”
类似的情况在谷家发生了不止一次。1976年,谷豫东高中毕业,最大的愿望是到工厂当一名工人。当时谷文昌夫妇已经是花甲之年,子女都不在身边,按照政策可以留一个子女在身边工作。谷豫东向谷文昌提出留在父母身边,谷文昌沉默许久,还是劝他下乡。谷文昌说:“我是领导干部,不能向组织开口给自己孩子安排工作,不然以后工作怎么做呢?”
最终,谷豫东被分配到南靖山区一个林场,他说:“临行前一天,父亲早早回到了家里,帮我整理行李,忙活了一晚上。第二天告别时,他取出前几天拍的一张全家福照片塞在我手里。父亲就是这样一个人,把对子女的温情深藏在心里,但绝不会利用手中的权力帮家人谋私。”
“父亲留下的家风,使我们永远受益”
“路,只有自己走,才会越走越宽广。”这是谷文昌在送谷豫东去南靖时的嘱咐。当时听来或许难以领略其中的全部内涵,但自己也成为一位父亲后,谷豫东才懂得了其中的意味深长。
2005年,谷豫东的女儿谷宇凤毕业,被选调到基层乡镇当公务员。
基层事务十分繁杂,刚走出校园的谷宇凤,工作中碰到很多困难和委屈。上班第一天,台风来袭,谷宇凤负责通知各村防台风事宜。电话那头传来村民们急切的闽南话,不怎么会讲闽南话的谷宇凤,握着话筒手足无措。奶奶史英萍劝她:“不会说闽南话咱就学!”没多久,一场突如其来的意外又给了她重重的打击:她骑着摩托车到乡镇企业办公事,乡间沙土路又滑又陡,她狠狠地摔了一跤,额头缝了28针。照着镜子,爱漂亮的谷宇凤哭了。
看着女儿受苦受累,父母也心疼。有人劝谷豫东夫妇想法子把女儿调回身边,“你是谷文昌的儿子,宇凤是谷文昌的孙女,这事应该不难办。”
是啊,我是谷文昌的儿子。谷豫东的脑海里又一次浮现出自己下乡前的那一幕,耳边又一次响起父亲的嘱咐——他遇到了和当年父亲一样的“难题”。
答案也是相同的。
谷豫东夫妇把女儿叫到身边,嘱咐她要照顾好身体,也告诉她,“既然你选择了这条路,就踏踏实实干。要像你爷爷一样,不管遇到什么难题,都把做好工作当成第一大事。”
女儿听进去了,转身又扑到了工作上,一干就是10多年。那些在基层的日子,谷宇凤一直视为人生中宝贵的财富。
看着女儿成长成熟,谷豫东明白了父亲当年的良苦用心。
几十年过去了,谷家后人始终将谷文昌的叮嘱牢记心头。大儿子谷豫闽订下了个规矩:每年父母亲的生日,谷家后辈们都要回家聚一聚,几个兄弟姐妹们轮流主持,一起回忆父母亲的教诲。他们说,“父亲用一言一行教会我们做人的准则,踏实做人、干净做事,不追逐名利,不享受特权,父亲留下的家风,使我们永远受益。”